踏进大棚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盛放的朱顶红、风信子等花卉。该公司总经理江岩看到笔者迎面而上,他告诉笔者,这些花都开了,已经无法销售了,需要清理掉。受疫情影响,过年期间花店、花市休业,物流不畅,导致订单纷纷取消。错过了**出货时机,这些花只能丢掉,而此前已经丢掉过几批,前后损失货值约60万元。笔者随后又走访了几户花农,大都表示疫情期间货品无法成交。“四月天园艺”的耿老板表示,过了花期的花只能丢掉,换植物品种,不能让大棚空着。目前,该公司又重新种上了十余个品种、8万余株(盆)小绿植和其它花卉产品。“现在只盼市场回复人气,买花的人多些。”耿老板说。“程全园艺”的大棚内种满了凤仙花‘桑贝斯’,据老板娘介绍,这些品种原本应在2月出货,但受疫情影响无法销售,好在大部分花通过一两次“砍头”(把开过的花剪掉)依然可以销售,虽然出货延迟,但损失相对较小。据了解,在总体损失方面,大部分花农少则几万、多则几十万。损失程度与花卉品种和培植期有关,如果刚好在疫情期间开花并出货的,损失**,而绿植类的或疫情期间刚好是植物培育期的,则损失相对较小。笔者结合批发市场的花商及社区花店进行调研后认为,短期内并不能体现终端消费